
"龍生九子"是古代的傳說,傳說龍生九子都不成龍,龍的九個兒子性情各異,各有所好。九龍子就是霸下為長,接下來螭吻、蒲牢、憲章、饕餮、蚣蝮、睚眥、狻猊、椒圖。通常會在宮殿、廟宇或是畫稿、建築、家具、衣料等器物上,見到牠們的蹤影。
以下則是我個人的龍生九子交趾陶的收藏,以下唯獨第五子饕餮及第九子椒圖不在圖片中,因為當時看這兩隻交趾陶都太像了,做的樣式都是獅子只是嘴裡咬的東西不一樣罷了,而又金錢上考量因為這種東西太貴了,所以就沒買囉!!又曾聽說這是台灣國寶只有台灣有的,而總統府也常用交趾陶這種藝術品來送給外賓唷!但本人沒看過只是聽說而已,也不曉得是真假,接下來就來介紹牠們囉!!~
第一子贔屭,一名霸下,形似龜,好負重,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。像台南赤崁樓前,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「石龜御碑贔」,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,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,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。
我見過的贔屭也就是俗稱的龍龜都是龍頭龜身,但上圖交趾陶卻是獅頭龜身,在看台南赤崁樓前卻是「石龜御碑贔」,所以真正的霸下也就是贔屭是長怎樣也不得而知,本人還是認為是以下的圖形龍頭龜身,才是贔屭。
第二子螭吻(蚩吻、鴟吻、鴟尾、嘲風),形體似獸,習性好張望或好險,成為今日廟宇殿頂、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、殿角的走獸,也可壓火災。
你們看跟廟宇屋頂上的浮雕是不是很像呢!~
第三子蒲牢,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,性好鳴叫,成為今日鐘上的獸鈕。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,鯨擊蒲牢,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。所以想要鐘聲宏亮,就作蒲牢於鐘面上,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。東漢班固〈東都賦〉有「於是發鯨魚,鏗華鐘」的文句。後來,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,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「超凡入聖」的意思。
第四子狴犴,一名憲章,形體似虎而有威力(一說好訟),所以立於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。
第六子蚣蝮,性好水,所以立於橋柱;一作帆蚣,好飲。
第七子睚眥,性好殺,所以立於刀環等兵器上。
第八子金猊(狻猊),形體似獅,性好煙火,因此立於香爐兩旁,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。
個人認為它就是現在電視購物所說的貔貅,傳說牠生性貪吃但專吃金銀珠寶,吃完後都到處亂大便,所以玉皇大帝就將牠的肛門給封了,也就成了"只進不出"之說,因此現在家家戶戶都很喜愛牠,因為牠能為主人去尋找財富咬食錢財,又能辟邪鎮宅,所以才會有一窩風的流行,你有了嗎?沒有不訪去養一隻唷!藝品店就買的到囉~
其餘收藏待續中~